在这样特殊的生活方式下,孩子们的家庭教育环境相对薄弱,学校的老师们就承担起了更多责任,他们需要给孩子提供的,不止于知识教育,还要有更多关怀和陪伴。
“家长把孩子都交给学校了,我们也不能把孩子教坏了”,“但这里的娃娃啊,野得很,嗓门大,老师喊也喊不过他们”。
尕玛才仁讲起学校里老师们的不易,最有感触。在生活节奏悠闲平稳的高原,老师可能是当地最为辛苦的职业之一,朴实认真的老师要教好孩子,要对得起家长的托付。
38岁的尕玛才仁是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的校长,一位圆脸大眼、体格健壮的康巴汉子,提到年纪,他马上自嘲自己长得显老,“风吹日晒的,和城里人比不了”。
杂多县第二民族完全小学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单体小学。有3700多名学生,全县三分之一的学生都在这里就读,全校有四十几个班级,最多的时候有六十几个班,大型教学楼就有三座。
而另一边,一个班里几十个淘气活泼的孩子也往往让老师们头疼,高原地区氧气稀薄,曾有老师连续抬高嗓门给孩子讲了三四堂课,晕倒在讲台上。
学校的老师家不在杂多,而在青海的其他地区,路途动辄几百上千公里,老师们通常几个月甚至一个学期才回家一次。
罗松求加也从多那希望小学那里听说了学习机的消息,但他并没有联想到人工智能、高科技的到来,他并不清楚,学习机是什么样子的。
7月14日,一批学而思学习机送到了杂多县。杂多县多那希望小学、第二民族完全小学和当地其他几所学校都收到了学习机。
罗松求加看着这个和想象中完全不同的平板学习机,第一反应是“太高档了”,不敢用,怕弄坏了。然后在慢慢的试探体验中,不知不觉在学习机里看完了一整节课。
7月16日,学而思公益团队的老师来到多那希望小学,给学校所有的老师做了一场学而思学习机使用培训。
当一篇字迹潦草的作文,放到学习机的“智慧眼”下面,点击一下拍照,学习机自动把文章中的错字、病句、好词好句一一圈画批注和点评,教室里的老师都轻轻发出了“哇”的声音。
再继续体验,学习机还能进一步对每个段落进行点评和润色,再对全文进行评价,最后给出结构建议,并支持“一键润色”全文,整个过程在几秒内一气呵成。
这来自教研经验和大模型强大的生成能力的深度结合,2023年学而思推出了九章大模型,并把其AI能力搭载到学而思学习机上。
在多那希望小学,对于岁数小的孩子,老师们要教他们穿衣服、整理床铺,有时还要帮他们洗头、洗脚。对于五六年级的大学生,老师会在晚上或周末,叫上他们一起洗衣服。
“日常要忙的事情很多,要是能在批改作业上省很多时间,真是能帮上大忙。”
多那希望小学的另一位语文老师小尼,最喜欢的是学而思学习机的小思对话功能。
她回忆起一个自己在课堂上犯难的时刻,那是在讲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3课的课文《花钟》:
“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五点左右,艳丽的蔷薇绽开了笑脸;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
“在哪儿可以见到牵牛花”、“睡莲怎么睡觉”、“月光花为什么晚上才开”……孩子们天真的疑问把小尼难住了。
做了12年语文老师,一年级到六年级她都教,小尼总会面对孩子们的各种问题。《吃水不忘挖井人》是怎么样的历史背景?《观潮》中的钱塘江有大潮,发源在玉树的澜沧江为什么没有大潮?
杂多县的孩子们在山野草原长大,下课后在山间追跑、在小河边嬉水,孩子们对世界的认知,除了县城里的一草一木,其他的几乎全部来自课堂。
遇到自己生活之外的东西,孩子们的问题就一个接一个,老师也经常回答不上来。
甚至生活、成长中的困扰和倾诉,都可以和小思沟通。小尼老师想,以后下课后就把学习机放在讲台上,孩子们这样那样的问题,都可以来问它。
英语老师用它来带着学生读课本、查单词,英语老师对自己发音不够自信,可以直接连接学而思学习机投屏朗读课文。
数学老师说,准备在上课前,自己先看一遍视频,再学着视频的思路给孩子讲课,相当于更好地备课了。口算批改、数学精准学的功能也非常实用。
好未来执行总裁位晨表示,学而思学习机“手拉手”公益行动旨在帮助教师提升课堂效率,希望老师们通过学习机上的内容资源和AI功能,能带给孩子们不一样的学习体验。
在从玉树机场开车到杂多县的盘山公路上,海拔来到4700多米,山间书写着这样一行大字: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
学而思公益的老师说,还没想那么长远,只要让这些老师工作轻松一点,让这些孩子的需求再多被满足一点,肯定一切都会更好。
梨花教育:高原上的AI进入8月,全国学生都在避暑休假,青海有个小县城完全不需要避暑。 没有酷暑,青海玉树杂多县也与外界的快节奏和高科技保持着一定的距离。2024年4月,小学老师罗松求加跟随杂多县教育局,来北京参加培训,在一个教育科技活动中,他第一次听到“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