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城市是如何炼成的?
“爆火的基础是大家对于创作的喜好。”
在黑龙江省塔河县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局长都波看来,哈尔滨之所以能在社交平台迅速走红,首先得益于东北的短视频用户基数大,且东北人豪放的性格和东北话自带的“段子”属性都比较适应当下的网络环境。
她指出,哈尔滨沉淀多年的差异化文旅资源,以及政府在应对冰雪大世界退票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服务意识,也是哈尔滨不可或缺的“出圈”密码。“市民后期的自发参与和政府积极引导带来了很大流量。”
广东省鹤山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党组书记谢文清认为,促进文旅融合,利用好资源和流量是关键。“鹤山没有新鲜资源,但有历史资源和国粹资源。所以我就抓三项:龙舟、咏春和醒狮。”
对于借助直播、短视频等宣传当地文旅产业,谢文清表示:“要敢于宣传,我现在还一如既往保持热情。原来大家都鼓励文旅局长‘出圈’,后来也有少数人质疑文旅局长作秀,导致很多文旅局长不敢出镜了,但我还是坚持一开始的想法,要敢于宣传。”
据谢文清介绍,鹤山曾借势龙舟赛宣传鹤山龙舟、借势哈尔滨冰雪热宣传“江门小醒狮勇闯哈尔滨”,在收获流量的同时,也为当地带去了极大的客流量。
辽宁省北镇市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党组书记、局长王莹表示,在借助短视频推广文旅时,“接地气”和“听劝”是重要因素。“想冬天来旅游,想了解特产、群众文化……只要大家需要的,我都拍,文旅就是做服务的。”
在短视频平台,她戴着蓝头巾,穿着小花袄,以接地气的形象向网友推荐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水馅包子、鸭梨等北镇特产,不仅展现了北镇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和点赞。
“网红”如何变“长红”?
从文旅局长的经验分享不难看出,城市文旅的爆火既得益于短视频集体创作“出圈”的偶然性,也依赖于文旅宣传厚积薄发和后期政府积极引导的必然性。那么,文旅城市们是否能借鉴这些案例,借助短视频成为下一个“爆款”?“网红”城市在迎来“泼天的富贵”后,又该如何让“网红”变“长红”?
借势短视频宣传文旅,需要挖掘当代视频传播规律中的大众心理。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经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杭敏认为,视频传播已从原先依靠大IP带来大流量的“高塔模式”,演变成现在的“广场模式”。
“持续体现影响力,除了要形成大IP外,还要让更多人加入进来,通过建构网络,使更多人成为网络中的利益共同体。这里的经验在于打造‘协作共同体’的概念,这个共同体中的个体是相互链接、紧密合作的。比如,一个城市IP传播的火爆,带动了市民主动参与短视频传播,这种被激发出来的共同体精神,通过集体荣誉感释放,引发大家的共情与投入,个人IP变成一个大广场,不断吸引到更多人的加入,乃至形成持续不断的影响力。”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认为,“网红城市”在短视频出圈,是人文经济创新发展的地方实践,而想要搭建以短视频为主的跨媒介的创意传播生态,除了久久为功的“久”字诀外,还需要注意形成从“人设”到“城设”、从物感到情感、从远方到生活、从全民草根到专业创作、从典型事件到全域场景的创作生态。
借势短视频宣传文旅,需要把握城市IP的定位。
在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敏看来,过去很多城市的文旅以打卡风景点或制造奇观为主,如今这些现象逐步降温,更多吸引大众的是“当地人想法、做法和活法与其他地域的异同”。她指出,文旅传播当中的生活符号、精神符号是价值传播的基础,城市形象的人格化传播,也是文旅下一步的发力点。
她认为,打卡式、网红式的文旅传播可能是情绪在作祟,想让城市“长红”则需要情感作为基础。我们需要在传播情绪的基础上,将情绪转化为情感。这需要政府在社会管理方面做好基础和相关配套工作,让游客在旅游体验中,既有情绪的起承转合,又有依依不舍的情感价值。”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洪生表示,每个城市的资源不同,所以打造文旅城市IP要因地制宜,一城一策。“虽然城市出圈有非常多的偶然性,但这种偶然性也是可以策划的,要研究传播规律,加强舆论引导。努力将偶然性变成必然性,关键在于整个策划的系统化,对青少年用户心理的把握程度,以及对传播工具和传播规律的熟悉程度。”(左雨晴)
梨花教育:靠短视频出圈的“网红城市”能否被复刻?随着我国文旅消费持续升温,短视频借助其短、新、快、奇的特点,已成为文旅深度融合的重要“助推器”。从淄博烧烤、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到甘肃天水麻辣烫……一个个火爆“出圈”的城市背后,是短视频和社交平台巨大的带动效果,正在成为文旅爆款的流量密码... “镇山福地,乐游北镇”。北镇,这座位于中国北方的历史文化名城,因医巫闾山而闻名,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还见证了无数文人墨客的足迹。北镇有四大特产,沟帮子熏鸡、北镇猪蹄、水馅包子和鸭梨,一些品牌的特产还成为中华老字号。 此前,北镇这些丰富的资源也有宣传和推广,随着王莹的一条短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这些地方特产接踵出圈。 视频中,王莹身着传统服饰,手捧北镇特产鸭梨,以接地气的形象向网友推荐家乡的美食与美景。这条视频不仅展现了北镇独特的文化魅力,也迅速吸引了大量网友的关注和点赞。 在近日举行的短视频助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座谈会上,王莹介绍了她接任北镇市文旅局局长之后,通过短视频助力地方文旅发展的情况。 “我原来不是做文旅工作,接触短视频比较少,对于网络发的每一条视频非常谨慎。第一条短视频火了之后,第二条给我憋坏了。最后决定北镇有什么我就拍什么。所以第二条视频我推出北镇特产沟帮子熏鸡,我们的省级非遗技艺,也是“中国四大名鸡”之一,拍的是‘吃沟帮子熏鸡,大吉大利’,又迅速出圈。” “我拍视频只要大家在网上需要的我都拍,你想了解北镇的我都拍。你想冬天来我这儿旅游,哪里好吃,特产怎么推荐,我就拍这个;网友说想了解群众文化,我也去拍,我就是为大家做服务的。” “拍多了以后,大家建议我打造IP,可我当时完全不懂IP是什么。后来知道是形象,我刚出圈是凭借着系着蓝花围巾这个形象,就想着和小品中说的一样‘脱了马甲就不认识’,戴上围巾就认识我,那我就戴着,别脱了,夏天棉袄太热我换了一件短袖。”王莹称。 通过不断地宣传,如今的北镇已经成为文旅旅游热门城市。“今年春节期间,我们主打‘锦州年最东北,北镇情福地美’的民俗文化主题,在镇山福地北镇过福地年。正月初一饭店就开张了,初二来客人我带着去饭店吃饭,都没有地方坐。我们的北镇梨花节已经举办34届了,每年4月20日左右开始到五一节,农家院一天翻台100桌,沟帮子水馅包子是北镇特产老字号,也是省里面的非遗,一天能翻台300桌。我去拍摄包包子,老板说你什么时候拍,我说10点,他说行,过10点之后不能拍,人太多了,包包子赶不上。”王莹称。 今年上半年,北镇市接待游客421.3万人次,同比增长132.6%;旅游收入25.3亿元,同比增长148%。 王莹称,如今的北镇发展越来越好,北镇是三山一水六分田,一座医巫闾山延脉在北镇境内是45公里,涉及9个乡镇街道,很多老百姓靠种果树致富,我们的梨园12万亩,葡萄20万亩,现在葡萄已经进大棚种植了,各个季节都能够吃到北镇的葡萄了,同时北镇市是全国最大的葡萄鲜储县,春节期间大家吃到的鲜食葡萄都是北镇运出去的。 对北镇文旅未来发展,王莹称,文旅对于北镇是重要的资源,北镇有12个A级景区,其中4个AAAA级景区、8个AAA级景区,医巫闾山景区正在积极争创国家级AAAAA景区。我们现在在做的是结合新时期的要求,结合北镇实际做农文商旅体融合高质量发展。未来还将从乡村振兴、民俗发展,文化赋能怎么深挖,进一步挖掘北镇旅游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北镇不能仅仅因医巫闾山而得名,还要让北镇成为大家的北镇。(吴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