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访谈:雪中送炭“长护险”

梨小编 2024年06月25日 热点资讯 78 0

  央视网消息(焦点访谈):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照护好老年人,关系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截至2022年底,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8亿,占总人口的19.8%,已经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其中,失能(失智)老人,也就是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有4500万。“一人失能,全家失衡”,这是失能老人家庭普遍面临的照护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国家从2016年开始,探索试点了一种社会保险制度——长期护理保险,简称“长护险”。8年过去了,如今试点情况怎么样了呢?

焦点访谈:雪中送炭“长护险”

  在成都大街上、小区里,每天都有一些骑着电瓶车、穿着统一工作服进行上门服务的人,可不一定是外卖员、闪送员,他们有可能是长护险的护理员。这是一个新工种,也有一支新队伍,每天1300多名长护险护理员穿梭在大街小巷。

  小王就是一名长护险的护理员。长护险全称是长期护理保险,这是国家推出的一种专门为长期失去自理能力的人员提供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服务的资金保障的社会保险政策。简单来讲,就是由政府主导、失能人员参保,向失能人员提供基本护理服务,比如洗澡、剪指甲、理发等生活护理以及褥疮换药、导管护理等专业护理。

  四川成都市医疗保障局生育和长期照护保险处处长刘小毛:“长护险是以社会保险作为制度设计,参保人员如果要申请享受待遇,必须要进行准入评估,经过评估之后,如果符合待遇享受条件,长护险才会进行给付待遇。通俗一点来说,投了保,出险了达到理赔条件,就可以享受相应的一些待遇。这也是社会保险区别于福利、救助等其他制度很重要的方面。”

  蒋先生今年86岁,他的右腿髋关节处股骨头坏死,行走困难,生活不能自理。在成都,城镇职工医保参保人员并行参保了长护险。蒋先生就是城镇职工医保,因此他的家人2022年10月向医保部门提出申请,经评估,他的失能等级为重度一级。一周后,蒋先生开始享受长护险待遇,长护险每月支付给他的照护人1077元的基础护理费用,这也被称为“基础待遇”。

  四川成都市医疗保障局副局长贾勇:“基础待遇主要是向失能人员的居家照护人员购买照护服务。在成都,有很多居家照护人员,比如他的亲属、保姆,这笔费用就是给这些人的,不是给失能家庭、失能人员本人的,根据参保情形和失能状态,基础待遇按照等级来分,重度失能人员差不多每月照护费用500—1800元之间,解决了失能群众有人照护的问题。”

  实际上一开始,从2017年至2021年试点初期,成都长护险由于专业护理员的短缺,就只能先提供发放基础护理费用这样的基础待遇。而随着试点工作的推进,成都的长护险护理服务机构也逐渐培育了起来,因此,从2021年开始,成都在原有基础待遇之上,又叠加了专业机构上门护理服务。

  贾勇:“随着基础待遇实行,失能人群其他的护理需求就凸显出来了,对于一些需要专业性比较强或者耗时比较长、风险比较大的照护项目,居家照护人员没有办法提供,这时候就需要专业机构上门服务,解决了照护更好、更专业的问题。”

  长护险作为一项社会保险制度,目前已在49个城市开展试点。但在实践中,无论是待遇方式还是受益范围,各试点城市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其做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有的一直是专业机构上门护理,有的是基础护理费用+专业机构上门护理,有的受益范围目前只覆盖城镇职工,有的是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全覆盖。

  成都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之一,长护险的受益范围从窄到宽,已经从城里延伸到了农村,基本实现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全覆盖。

  贾勇:“按照国家指导意见,要从城镇职工起步,重点覆盖重度失能人员,对成都而言,当我们有能力为农村偏远群众提供相应服务时,我们也及时让农村群众享受到惠民政策,切实缓解城乡失能群众的照料困难。”

  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大险种之后的第六险的长护险,也与养老、医疗等其他五险略有不同。长护险主要是通过政府主导的购买服务来实现,也就是说政府经过筛选、把关,为失能老人购买和提供专业、优质的照护服务。因此,资金筹集是其基础与核心,事关长护险制度的实施推广和可持续运行发展。那么,目前试点城市都是怎么筹资的呢?

  国家医保局待遇保障司司长樊卫东:“长护险作为独立的险种,要独立筹资,要坚持责任共担、互助共济,在这个前提下,我们确定了相应的筹资来源,主要是单位、个人、财政,还有社会,多元渠道筹资。大家共同出资,形成资金池、制度去购买服务。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地方已经探索形成了一个多元筹资的机制,基本上就业人群城镇职工主要是单位和个人为主。对于覆盖了非就业城乡居民的话,当地财政缴一部分,个人缴一部分,基本上就是这两个来源渠道。”

  以成都为例,结合当地的经济条件,针对不同参保人群,也制定了相应的筹资方式。

  四川成都市医疗保障局生育和长期照护保险处处长刘小毛:“成都市采取单位缴费、个人缴费加财政补助的多元化渠道独立筹资,城镇职工在不影响基本医保待遇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基本医保的缴费结构,单位和个人按照一定的比例从医保缴费中来划转,不额外增加单位和个人负担;城乡居民采取的是定额缴费标准,个人缴费和财政补助相结合的方式,和基本医保同步征收,单独建立长护险基金,分账管理。”

  那么,这笔钱到底该怎么花?能不能花在刀刃上?这就涉及到长护险制度的另一个关键环节,失能等级评估。2021年,国家医保局会同民政部研究出台《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依据此标准,通过17个具体指标对评估对象日常生活活动、认知、感知觉与沟通等三大方面的能力丧失程度,进行分级评估得出科学、精准的结论,其结论分为:能力完好、轻度受损、中度受损、重度受损四大类六个级别。

  在成都,上门评估的专业人员在评估结束后,会现场根据失能老人的实际情况,从医保部门推荐的27个服务项目里给失能老人或家属介绍推荐一些适合失能老人的护理项目,也就是日后需要由护理员上门服务的项目。但最终,根据评估的等级不同,所享受的上门服务次数也有所不同。

  如何为失能老人提供好更可感更可及的服务,这是长护险制度的核心,而这个核心的主体是护理员。在成都,目前有176家定点的上门服务机构,专门为长护险提供护理员服务。但在起步之初,并不容易。

  四川成都市长护险某定点服务机构负责人:“2021年的时候,招人非常困难,从最开始联系培训学校到很多培训学校还是不知道有长护险护理员相关证的,然后慢慢可能有更多招生机会和很多机构去问的情况下,他们开始开这个课,到后面,一直到今年,我们合作的成都的这边培训学校的机构,已经往20家冲了。我们的护理员现在主要从培训学校,一部分是属于现在护理员阿姨互相推荐。”

  目前,在49个试点城市,长护险的护理员,已由试点初期的约3万人快速增加到33万人,增长了10倍。但是,这也还远远不够。尤其是在有些刚开始提供上门护理服务的城市,比如:重庆今年3月1日新开放了上门护理服务政策,一些护理服务机构新建站点招聘护理员时,就发现人员短缺、难招。

  预计到2035年左右,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多,护理员的缺口还会更大,潜在的护理人才需求将会是1000万以上。

  为加快培养更多的专职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人员,促进长护险服务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建设,提高长期护理服务质量,今年2月,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中专门设立了一个新职业工种——长期照护师。

  樊卫东:“长期照护师职业标准的颁布对于稳定从业人员队伍具有很大的作用,说白了有了这个职业序列之后,有了明确的职业愿景,这项制度、这项行当就会增加很大的吸引力,劳动力、从业者就会首要去选择,解决现在劳动力短缺问题。另外一方面,给予从业者相对规范的职业称号或者职业规划,在社会上的认同度、职业地位会提高。”

  截至目前,全国49个长护险试点城市的参保覆盖已有约1.8亿人,累计超过235万人享受长护险待遇,累计基金支出超过720亿元,试点成效显著。从制度公平性出发,长护险最终要覆盖全民。

  推进建立长护险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解决老龄化、慢病化、少子化叠加背景下的长期护理难题,满足庞大且刚性的专业医疗护理服务需求。目前,各试点城市仍在继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相关政策和机制。解决失能老人照护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长期护理保险制度顶层设计,也需要相关方面的配套措施和办法,多措并举,才能提供更专业、优质的照护服务,让失能老人能够拥有更有尊严、更有质量的晚年生活。(央视网)

【编辑:李岩】

5月份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平稳回升

  山东东营现年84岁的(韩女士)患有脑梗死、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史30余年、慢性心功能不全房颤等,需要呼吸机辅助呼吸,在病情稳定后,韩女士又出现言语不清、饮水呛咳、右侧肢体活动不灵等症状,需要用胃管注食注药。考虑到家中照顾不如医院专业,家属联系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申请了长期护理保险专护,经过精心照顾后,韩女士精神状态恢复得不错,家属也非常满意。此前,韩女士在重症治疗的40天的花费高达40多万元,病情稳定后每月住院费用九千左右,有了长护护理保险的支撑,每月自负费用仅三四千元,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在江苏镇江,同样的故事也在上演。一位75岁的老母亲,坚持数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因脑梗长期瘫痪在床、生活无法自理、二级残疾且年过半百的儿子虞某。随着年岁的增长,越来越感到日常照护力不从心。在获悉虞某的照护困境后,镇江市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主动上门了解他的病情,立即进行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自评和登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得知这一消息后,便组织定点评估机构人员开展现场评估,确认符合重度失能等级。自此,虞某每月免费享受“不离床洗浴”上门服务3次,每次不少于两小时,由两名专业护理人员和1名医护人员共同完成服务。截至目前,镇江市符合条件的参保人员中,申请并免费享受“不离床洗浴”上门服务的已近600人次。

  长护险为众多失能人家庭提供了一道“温暖防线”,不仅破解了老年人“隐秘”的需求困境,更是维护他们及其家庭应有的尊严与体面,让老年生活有着落、有保障、有铠甲。

新服务,变老快了

  万物互联,但并非人人互联,时代在长者与APP间划下了鸿沟。为了让老年客户便捷、满意地获取保险服务,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全面改造各服务触点,优化服务流程,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贴心专属服务。

  传统服务迭代升级,细节处体现脉脉温情。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在柜面配备轮椅、老花镜、放大镜等设施,设置敬老窗口,为临柜老年人提供“一对一”陪同、优先叫号服务,为出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过去两年,公司为超950万人次老年群体提供了面对面、有温度的临柜服务。在电话服务方面,在行业首推“长者来电一键接入人工”服务,配备老年人专项技能组,推出53种方言和3种少数民族语言人工服务,让不会讲普通话的老年客户也能交流无障碍。

  智慧服务探索创新,助力跨越数字鸿沟。倾力开发寿险APP“尊老模式”,于2023年成为保险行业唯一获得工信部适老化及无障碍认证的移动应用。尊老模式通过简明的页面布局、智能化的语音导航、一键直达的服务助手、及时醒目的业务提醒,以及可以视频对话的空中客服,让老年客户享受看得清、听得见、好理解、易操作的使用体验。2021年上线以来,已累计服务客户超4000万次。

  社区改造方兴未艾,“快”出晚年幸福。在苏州市下辖的太仓市,中国人寿寿险苏州市分公司从服务链条的末端着手,为老年人家庭免费安装卫生间扶手的“守护夕阳”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开展,截至2024年4月底前已为太仓全市老人家庭安装扶手超300户,并将在苏州市其他县(市)区全面落地。年过七旬的郁先生表示,有了扶手,上下台阶和做起坐动作时,身体重心稳定很多,感觉更安心一些。虽然只是简单的举措,却能有效减少老年人因摔倒造成的一系列严重后果,小小的善意展现了浓浓的人文关爱。

新天地,老乐了

  在苏州阳澄湖畔的国寿嘉园·苏州雅境养老社区内,小桥流水,亭台假山,匾额楹联……处处可领略江南雅致韵味。“跟在其它地区住养老院完全不一样。”今年73岁的上海贾阿姨在苏州的养老生活丰富多彩。“社区早上安排了八段锦、太极拳,我自己还会在社区里给大家讲腰鼓的课;下午大家组乐队一起练习切磋;晚上站桩40分钟左右,一日三餐也不用操心。”

  截至目前,苏州雅境养老社区已入住长者450余人。在医疗保障方面,苏州雅境成立了社区医疗中心,配备了专业医护人员、医疗设备,制定紧急救治处理方案,为长者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同时,社区还与邻近的三甲医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确保居民在需要时能够得到及时、专业的医疗服务。而像这样的养老新天地,中国人寿已在11座城市启动布局13个项目,计划到十四五末在全国约30个城市形成养老服务供给能力。

  在“一主多辅”养老服务供给模式下,中国人寿将持续整合汇集国内外前沿养老、医疗、康复资源,建设“丰富、专业、安全”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年人享受到充分物质保障的同时,也为生活增添更多活力,让他们在互动中打开心扉,享受更多乐趣。

  人与人相互汇聚、相互陪伴的温度,是平凡日子里、最容易感受的幸福感。在善待的岁月里,国寿寿险步履不停,持续打造属于老人们的“快乐老家”,让属于国寿的温暖随时光流逝而历久弥新,让脑海里的记忆与生活中的温情共同绵延。

梨花教育:善待的岁月里,他们“老”好了

  • 梨花教育:中国国家外汇局:稳步推动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

    梨花教育:中国国家外汇局:稳步推动资本项目高质量开放

  •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