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出圈的沉浸产业如何火下去?

梨小编 2024年07月30日 生活分享 75 0

  数百种新业态,近2000亿元产值,沉浸式体验项目受到消费者和资本市场青睐

  火出圈的沉浸产业如何火下去?

火出圈的沉浸产业如何火下去?

  阅读提示

  近年来,体验式经济、场景化消费兴起,营造临场感、交互感的沉浸产业持续发展。在寻求与受众联结的同时,沉浸产业还需要加强内容创作与IP管理,让消费者感受到沉浸体验的价值。

  在西安“长安十二时辰”沉浸式市井生活街区,听唐乐婉转,换心仪古装,宛若穿越回千年前的大唐盛世;在北京世园公园植物馆,用手指轻轻一点,亿万年前的丛林世界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一场史前探险;在上海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演出现场,观众边看边互动,一转眼便是剧中人……

  近年来,一系列沉浸式体验项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记者在某票务平台上搜索“沉浸”一词,沉浸式互动戏剧、沉浸式音乐现场、沉浸式探索体验展等各类项目映入眼帘,不少项目售票情况火爆。

  “万物皆可沉浸”带来沉浸产业的发展繁荣。《2024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截至2023年,国内沉浸体验项目数量已达32024个,总产值达到1933.4亿元,预计今年将突破2400亿元。沉浸式体验“出圈”之后,如何创新提质、保持对消费者的磁吸力,成为产业健康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数百种新业态竞相涌现

  武汉汉口五福路江滩的一处码头,停泊着一艘以20世纪30年代武汉民生公司“江华轮”为原型打造的复古蒸汽游轮——“知音号”。船上共98个舱室,每个角落均按戏剧场景精心打造。

  “我们化身旅客持票登船,按照门票号码进入包厢,一路遇见戴礼帽的绅士、穿旗袍的淑女、擦皮鞋的小伙,还看见很多富有年代感的老物件。”不久前刚体验过“知音号”的广东游客刘心语告诉记者,“知音号”启航后,全剧在所有区域同时开演,游客们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百年前的武汉。

  船在江上,人在戏中,这是湖北省重点创新文旅项目《知音号》的沉浸式演出现场。刘心语说,与传统剧场演出时观众在观众席上正襟危坐的体验不同,在游轮上,观众们可以在船舱内自由行动,沉浸式体验每个角落发生的故事,还有可能影响故事走向。

  “知音号”是沉浸演艺演出的一个典型案例。目前,沉浸产业还涵盖沉浸文化旅游、主题娱乐、艺术展览、扩展现实、商业空间等16个细分市场,包括密室逃脱、剧本杀、沉浸演出、虚拟现实体验馆、沉浸换装体验馆、光影艺术展等数百种代表性的业态。

  “当前,社会经济形态向体验经济转型,推动了沉浸产业的发展。”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吴帆接受《工人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沉浸产业的核心是构建沉浸式体验,即致力于在文化娱乐与艺术享受等消费场景中,营造临场感、交互感,目标在于寻求与受众间更深刻的联结。

  沉浸产业带来增长新引擎

  “之前玩过一个美式西部牛仔主题的沉浸式剧本杀,服饰、化妆和道具完全复刻西部牛仔风。每个玩家都穿上特定的角色服装,在搭建好的场景中搜集证据、寻找线索。”90后剧本杀爱好者程先生说,沉浸式剧本杀通过精心编排的剧情、有趣的演绎互动,让玩家深度参与到游戏当中,体验感十足。

  北京一剧本杀门店负责人洛雪雪告诉记者,近年来,玩家对于剧本杀的要求越来越高,一些店家为了让玩家有更好的游戏体验,通过实景搜证、房间软装、换装演绎等方法,让游客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洛雪雪认为,沉浸式体验火爆跟体验式经济、场景化消费的兴起有关。“现在,年轻客群的消费诉求从‘我来过’逐渐转变为‘我深度体验过’,更加注重新鲜感、体验感、互动性,商家必须跟上这个变化才能吸引更多客流。”洛雪雪说。

  “以个性化、存在感、悦己式为主要特征的消费升级带动了文化娱乐市场快速增长。除此之外,数字技术硬实力引领创新,文创与科创相融共建,也让沉浸产业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吴帆表示,文化产业成长空间巨大,以沉浸产业为代表的体验经济是重要的增长引擎。

  沉浸产业不仅受到消费者喜爱,同时也受到资本的青睐。幻境国际沉浸产业平台CEO江杰表示,在全球26个沉浸产业较为成熟的国家中,中国在项目数量、消费市场规模、投资规模和总产值方面均居全球前列。

  应重视内容创作与IP管理

  虽说“万物皆可沉浸”,但沉浸感究竟能打几分,却难以一概而论。记者了解到,当前我国沉浸产业还存在原创IP影响力不够、品质良莠不齐等问题。消费者反馈中,也不乏“体验越来越雷同”“一味追求炫酷效果”“票价不菲”等吐槽。

  以沉浸式戏剧为例,上海地区某戏剧资讯博主告诉记者,目前,市面上很多沉浸式剧场的门票在200元到400元左右,贵的要上千元,但整体演出市场的质量却参差不齐。该博主表示:“很多项目同质化严重,还有一些剧粗制滥造,只是营造一个场景,再加上和观众互动的情节,就打着沉浸式戏剧的幌子卖出高价,收割粉丝。”

  对此,吴帆认为,沉浸产业内容创作与IP管理是项目成败的关键,但目前业界更重视技术硬件设备投入,而忽视内容创作、知识产权等软实力投资。对此,必须以文化内容管理为核心,立足IP研发,努力创作出更多思想精深、制作精良的内容作品,不断累积品牌文化资产。

  “在设计每一项沉浸体验时,从业者应自问是否创造了人文价值,以及情感、审美、社交、自我展示等价值。如果把沉浸体验当成一门纯生意来做,那么当投资越大、技术堆砌越多、单向表达诉求越强烈,消费者就越不买单。”江杰说,归根结底,沉浸产业应让消费者感受到沉浸体验的价值,展现设计者的创意和诚意。(记者赵欢)

[ 责编:张悦鑫 ]

注意防范!北京海淀等5区发布暴雨橙色预警

  千余种各具特色的宝可梦,如同现实世界中的动物一样,每种都有其独特的生态。有些栖息在森林里,有些生活在海洋中;有些可以发光、放电;有些可以“进化”为不同的形态。展览以“探秘自然,邂逅宝可梦”为线索,共分三大区域。首个区域“神奇的宝可梦‘力量’”以动物分类学的视角开启,借助自然观察和自然笔记的形式,寓教于乐地介绍宝可梦的分类体系与动物分类学知识;第二区域“用博物学的眼光发现宝可梦”通过对比宝可梦与现实世界中动物的身体结构以及生物学特征,进一步探究自然界中纷繁多样的动物特性;第三区域“藏在神奇世界里的宝可梦”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沉浸式互动展览的形式展现现实世界中的动物之“最”与宝可梦的栖息环境,引领观众更多维、立体地了解世界的生态系统。值得一提的是,借助裸眼3D技术,观众将能在海洋区观赏到暴鲤龙等水属性宝可梦的震撼画面。同时,展览内还设有包括皮卡丘、喷火龙、可达鸭、卡比兽在内的17个宝可梦的1比1等比例雕塑,结合分布在现场的多个互动装置,为观众提供了“零距离接触”宝可梦的机会。


  《博物》此次携手与宝可梦联合展出的“科学无止境——宝可梦科普三部曲”展览,是双方在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的普及以及创新科普形式的探索过程中的一次革新尝试。作为宝可梦首次以博物馆为载体的展览,本次科普展希望通过生物多样性的视角,让大众在探索宝可梦的奇妙世界的同时,了解现实世界中动物们的神奇魅力,普及动物学知识,弘扬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的理念,让更多人关注和参与到动物保护中来,共同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

梨花教育:宝可梦携手《博物》举办沉浸式科普展

  • 梨花教育:逐“新”提“质”!“文旅+科技”共创暑期消费新体验

    梨花教育:逐“新”提“质”!“文旅+科技”共创暑期消费新体验

  • 你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发表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